​22个城市“两集中卖地”的新规则会显著影响到未来楼市的走向

搜狐焦点德宏站 2021-03-26 13:33:27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22个城市卖地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比较大,2020年在33%左右。而这22个城市又是全国房价的风向标,因此“两集中卖地”的新规则,会显著影响到未来楼市的走向。

22个城市卖地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比较大,2020年在33%左右。而这22个城市又是全国房价的风向标,因此“两集中卖地”的新规则,会显著影响到未来楼市的走向。

下面谈谈我的看法:

排名前列,国家之所以要让22个主要城市搞“两集中供地”,主要是为了压制住宅用地的价格,达到平抑房价的调控目标。

可以想见,类似广州这样的大城市,一次集中供应48宗含有住宅用途的土地,必然会分散开发商的资金,这样每个开发商可以参拍的土地就会明显减少,哄抬地价的可能性会降低。

这有点类似当年创业板和科创板开板,为了防止恶炒,深交所和上交所都是一次性推出一批股票,以分散市场资金。

这就是选22个城市搞试点的原因。如果效果好,可能还会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行。

由于过去一年全球央行大放水,货币比较宽裕,国家非常担心出现资产泡沫,因此对楼市和股市最近都比较谨慎。比如一直在调控楼市,对股市的这一波下跌没有做明显的安抚,都意味着国家希望资产价格在2021年实现软着陆。

第二,这对于中小开发商来说是一个利好,对大开发商略有不利。

以前“挤牙膏式供地”的情况下,大开发商可以滚动运用资金,基本上不给中小开发商机会。最终逼着“没有土地、快要饿死”的中小开发商铤而走险,高价拿地。

集中供地之后,中小开发商的机会增加了。他们可以盯住一些不太热门的土地,选薄弱环节突破,拿到土地的几率将增加。

当然这是就22个城市范围内来说的。大开发商或许会加大在22个城市以外拿地。

第三,每年不超过三次供地,会让各地政府产生紧迫感,排名前列次出让注定要成为“最丰盛的大餐”。

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土地出让收入。根据财政部较新数据,2021年前两个月,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236亿元,同比增长67.1%。跟2019年同期相比,则增长了39.6%。

2021年前两个月的卖地收入,已经相当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(不含卖地,主要是税收)的52.6%。

由于每年只有3次集中出让住宅用地的机会,而宏观政策和经济走势充满不确定性,大家一定是希望排名前列次多卖一些,这样才相对安全。

所以,每年3到4月将形成一个土地出让的高峰,可能成为开发商拿地的较好时间点。

第四,地方政府如何执行非常关键,如果参拍保证金比例降低,或者出让时间拉长,则会抵消“土地两集中出让”的效果。

建议住建部制定集中出让的细则,比如规定必须在网上交易,1天完成(公示期可以长一些)。如果拖拖拉拉10多个工作日,或者把保证金比例大幅降低,跟分散出让土地就没有什么区别了。

第五,这个新规还有一个政策含义,就是把热钱赶到22个城市之外,推动全国楼市的板块轮动、轮流吃饭。

未来22个城市的土地不是随时可以买到的,每年只有3个窗口期,错过了就拿不到了。怎么办?只能去其他城市拿地。这样,钱就被挤到了其他城市。

由于城镇化的“马太效应”,人、财、物高度向大城市集中,如果国家不干预,弱二线、普通的三四五线城市的机会将越来越少,地方财政压力也会加大,最终形成恶性循环、死亡螺旋,加剧人口流失和地区不平衡。

所以,国家才出台了“两集中供地”的政策。

因此,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,对于没有纳入“两集中供地”的城市是利好(可以随时卖地,价格可以卖得高一些),纳入的是利空。站在购房者角度,纳入22城的是利好;没有纳入的是利空,因为地价更容易上涨。

来源:金融界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